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为在教育系统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教育部机关党委与中国教育报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笔谈”专栏,约请教育部党组成员、教育部机关司局长和部分直属单位负责人等畅谈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教育部党组成员 王立英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6日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继往开来、高举旗帜、凝聚共识、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基本方略,描绘新时代宏伟蓝图,号召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报告通篇突出了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起点、新使命、新要求、新征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一、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新战略部署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政治智慧、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坚强的政治定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5年来,我们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带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教育系统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全面深化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使意识形态阵地意识进一步增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更加自觉。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四风”,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实现巡视全覆盖。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推动全党尊崇党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在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任务、战略安排。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部署安排,最终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要准确把握过去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要把教育工作和巡视工作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定位中来衡量,找准坐标方向,立足目标任务,分阶段地结合实际做好工作。
十九大最大成果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一)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成就。同时,我们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身使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中国愿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大国气魄和大国胸怀。
(二)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后30年的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安排,这是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我们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将是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处于低潮,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们党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贡献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世界希望从社会主义道路通向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树起了一面旗帜。
(四)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执政史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完成新任务的根本保证。5年来,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教育领域减存量、遏增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作风建设,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惩治腐败,继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推动巡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带着信念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感情学,准确把握十九大确立的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举措,认真领会十九大对教育和巡视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扎实做好教育巡视工作。今年,中央对29所中管高校进行巡视,发现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教育领域绝非净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做好教育巡视工作,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当前,重点要继续指导督促中管高校深化巡视整改,指导巡视整改标杆高校建设;继续认真总结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巡视工作,凝练经验谋划发展;及早对下一轮教育巡视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和部署安排,把十九大新精神新要求落到实处。
(三)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坚决落实新一轮巡视全覆盖任务。十九大提出“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要在工作中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把政治巡视要求贯穿于巡视工作的全过程。要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巡视,有效发现问题。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成果运用,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推动巡视整改取得实效。要指导推动高校建立完善巡察制度并认真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触角向基层延伸。要加大巡视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展教育巡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7日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这次会议,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一是意义重大。十九大是一次描绘新30年宏伟蓝图的会议,是一次决定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会议,也是一次凝聚党心民心的会议。大会的胜利召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成果丰硕。这次会议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兴旺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政治保障和领导保障。三是影响深远。这次会议举国关注,全世界瞩目。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会议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会议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次会议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政党、中国作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全球影响力。可以说,这次会议具有世界意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必将对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贯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所有工作的主题主线。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论断,关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及所面临矛盾问题的全面深刻分析,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系统谋划和重大部署,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将十九大的部署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要紧紧抓住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些矛盾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有力有序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教育领域,不平衡问题集中体现为:教育的“四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还比较大,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还有“死角”,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还需进一步保障等。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虽然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但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家庭不断增长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结构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等。当前教育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义务教育“择校热”,校外培训火爆,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实际都是这两类问题不同形式的体现。同时,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在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还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
下一步,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守好教育阵地,加快解决一批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分管工作,拟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系统谋划和重点推进: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要在中小学党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评估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强化党的阵地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增强“四个自信”,使其能够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是加快缩小教育差距。重点是结合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高中攻坚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聚焦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最困难群体,推动各地全面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大幅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确保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时教育不“掉队”、不拖后腿。
三是大力提升特殊群体受教育水平。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数量非常庞大。他们能否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关系到教育现代化能否实现。我们不仅要保证特殊群体有公平受教育机会,还要更加重视提高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落实好“两为主”政策的基础上,要设法让他们上学更加方便、更加公平,将他们与城里孩子同等对待,帮助他们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城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要大力改善他们的寄宿条件,推动建立关爱服务体系,让他们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校的温暖、社会的温暖,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确保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针对残疾儿童,一方面,要持续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尽可能增加残疾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特殊教育规律,尊重残疾孩子的个体差异,探索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模式,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四是千方百计把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本之策是将更多的学校办成优质学校,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削峰填谷”,把好学校“摊薄”。下一步,教育资源投入要更多地向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倾斜,既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考试评价、质量监测的引领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形成保障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8日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洋溢着鲜明时代气息,体现了诸多创新亮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群众性和指导性。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都有回应并给出了答案。
我理解,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给人一种亲切感、震撼感和方向感,就是因为它既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好报告,又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不断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彼岸的好报告;既是一个吹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锋号”的好报告,又是一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好报告,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把十九大精神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武器,认真学习、思考、贯彻,学懂、弄通、做实,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领会把握十九大精神,我初步体会,重点在于:一是学习领会把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这个重要论断的理解,进而发自内心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就是要从新时代的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出发,更加自觉地发挥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三是学习领会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就是要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同时,更加自觉地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四是学习领会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就是要从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中抓住新机遇,找准发展的重点、短板、弱项,保持战略、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的有效落实。五是学习领会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把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落实好、实现好。
下面,就落实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分管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是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十九大报告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重中之重,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要加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和教育脱贫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建立完善“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台账,对其中167个县(市、区)部署相应工作举措,以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嘱托。
二是围绕建设教育强国做好教育规划。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同十九大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和部署要求对表,既从中找到工作差距,更从中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抓紧修改完善教育现代化文件。文件修改工作要针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除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外,还要同步考虑对教育强国建设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另外,根据十九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部署,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近期将启动编制好《雄安新区教育专项规划》。
三是促进部分地区高校协调发展。要根据十九大关于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重要部署,加快制定在没有直属高校的省份“部省合建”高校的实施方案,通过“部省合建”高校带动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助力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
四是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十九大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们要做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修改工作,起草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入职誓词》,深入开展师德典型宣传,营造新时代尊师文化氛围。会同有关部委修改完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于年内出台。另外,要抓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机遇,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努力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型教师。
五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十九大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产教融合意见、校企合作办法等文件。统筹全国优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大支持东部与中西部职业教育协作、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的力度。继续遴选和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试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立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协同“走出去”。积极研究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发展趋势和需求,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方面有新举措。
六是稳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十九大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我们要更加紧密跟踪各地改革动态,利用好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平台解决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促进改革平稳有序推进。支持各地出台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分类登记的配套政策,确保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同时,积极做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工作,就当前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并提出对策。
七是探索新时代发展民族教育的新思路。十九大提出实施包括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民族教育工作建立了新坐标。我们要完善民族教育加快发展机制,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全力提高民族地区办学质量,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总之,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新论断、新目标、新任务,落实好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和陈宝生同志提出的“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系统谋划好2018年重点工作,画好施工图,写好奋进之笔,拿出得意之作,确保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9日 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是我们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奋发的激情、奋斗的自信。其中“四个历史性”体会最深:
一是历史性成就。5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政治智慧,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取得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二是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发展历程与我们党对这一发展历程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科学论断,充分展现了继承与创新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历史与现实高度结合的政治智慧。三是历史性贡献。报告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这一思想和14条基本方略,其指导意义是现实的、也将是历史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四是历史性使命。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联系到高校科技、研究生教育、教育信息化、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过去的5年可以说有“四大进展”“五点突破”。
“四大进展”,一是事业发展成绩斐然。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暗物质、干细胞、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高校年度科技论文数量占全国80%以上,高影响力论文数量稳步上升,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0%。教育系统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持续稳定在2/3以上。教育信息化取得超预期效果,“三通两平台”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排行位置不断前移,若干学科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二是深化改革全面发力。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改革向纵深推进,科研育人形式内涵更加丰富。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取消多项行政审批,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并取得良好成效。三是服务国家需求贡献巨大。高校以占全国约9%的科研人员、7%的研发经费,承担了约60%的基础研究,产出了约2/3的成果。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791亿元,为经济主战场作出重要贡献。如高校在高铁列车设计、共性基础技术、轨道建设技术等方面协同攻关,助力我国高铁走向世界。四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高校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2016年98所高校进入世界四大排行榜前500名,770个学科进入ESI前1%。中国高校的论文产出约占全球的1/8,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国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信息化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力。
“五点突破”,一是“双一流”建设开启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二是实施“2011计划”,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高校科技活动组织方式由“小、散、乱”的格局逐渐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转变,强化了有组织有协同的科研活动模式。三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确立了新的培养模式并得到广泛认可。初步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监督体系。选取部分高校试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率先探索经验。四是在实践中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引起国际社会共鸣。五是语言文字工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标准建设、资源建设、科研立项服务社会的成效初显,汉字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收视达20多亿人次。
下一步的工作,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精神,精心谋划教育奋进之笔,着重在“六个新”上发力作为。
一是服务新使命。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的新使命。我们思考和谋划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使命。构建有效推动“双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意见,研制“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制定高校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校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开展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2.0,推动教育信息化由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二是把握新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推动发展的同时,要更多考虑公平和质量问题。研究生教育重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均衡发展,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点向西部倾斜。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迫切需求,凝练重大课题,强化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实施大教育资源共享计划,推动形成大教育资源观,建立共享联盟,提升优质资源对学校师生的普惠水平。实施百区千校万课信息化示范工程,为不同类型的区域和学校提供不同模式的示范案例。
三是凝练新目标。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我们各项工作目标要与此对标。实施高校科技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推动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科创中心建设。因应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创新,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培育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施学科建设质量强化年,研制学科专业发展报告,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四是破解新难题。迈进新时代,我们还面临许多新课题新难题。如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稳定支持不足,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军民融合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高校内涵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如何把时间精力、资源配置真正引导到内涵发展上还需持续发力。语言文字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但社会各界的重视度、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
五是建立新机制。贯彻现代治理理念,从行政管理的方式更多转向市场机制。要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用好用足中央科研项目和经费改革政策。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多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语言文字工作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利用行政、市场、专家多种资源,撬动地方、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语言文字事业中来。
六是取得新突破。把“双一流”建设这一标志性工程做出标志性成果,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有所突破,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科技要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方面取得一大批突破性成果,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科技人才。教育信息化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子。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到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普通话的宏伟目标。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0日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这次大会最突出最重大的历史贡献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之后,我们党作出的又一英明伟大正确的决定。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首要最关键的任务,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体现了三个“高度统一”。
一是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是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飞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了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是在过去5年党和国家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实践中,在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孕育、发展、完善、升华,并且不断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
二是体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全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气势磅礴、博大精深,“一个新时代”“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蕴含其中。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来是党确定路线和制定方略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为“新时代”这个重大论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教育发展也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应该说,这是教育战线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在新时代要求下,我们的目标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紧迫性更强了。
三是体现了思想性与方法性的高度统一,为党和国家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制定了行动纲领。
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我感到,我们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力的基础上,要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力争多给广大人民群众送几个教育发展的“红包”。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精神,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要从三方面谋划和推进。
一是在大格局中校定位。站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位置,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审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我感到这两项工作肩负着更宏大、更艰巨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形势,教育对外开放不仅要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教育助力,为发展中国家走向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交流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同时,推进全球人文治理变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身处新时代,我国教育要有全球眼光、世界格局、战略思维,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们应该有决心有信心向世界一流的教育强国迈进。
二是在新要求中找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外人文交流时,强调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体会到,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在不断扩展深化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守好底线,更加注重增强实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扎实谋划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介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全球范围内高高飘扬起来。
三是在攻坚战中谋奋进。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我部牵头起草制定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现在,“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到位,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也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针对教育对外开放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我们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开展攻关,力争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境外办学(中国国际学校)、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用“奋进之笔”书写“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新局面。
建设教育强国,同样离不开决策咨询保障和教育法治保障。要在决策咨询中出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教育领域具体化、系统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主要矛盾转化、对教育工作新部署等充分体现在教育宏观政策上,明确未来教育政策基点和政策重点。建立健全教育形势分析长效机制、创新调研机制、完善反馈机制,及时把基层意见建议上升为国家政策,服务部党组决策咨询,向中央提出高水平的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建议。要以法治方式抓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在教育领域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直接要求。要立足全局,加快重要领域教育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促善治;要扭住关键,切实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要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体制机制;要夯实基础,抓好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宪法教育,积极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继续推进教育领域行政许可、“放管服”、管办评、教育标准化等改革工作,在推进政府教育职能转变中充分释放基层和学校办学活力。
无论从建设教育强国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看,校园足球都是一项标志性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校园足球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师资、制度、管理等软件建设,在推进基层普及的同时加紧选拔优秀后备人才,在推进苦练内功的同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坚决查处和杜绝弄虚作假,通过抓实抓好校园足球,以点带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3日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新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目标,对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当前,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做好贯彻结合融入,努力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地位决定使命,使命引领未来。十九大报告面向新时代,对全党、全社会、全教育战线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报告从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中心这四个战略维度把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使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教育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坐标。从国家发展坐标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国家各项事业中,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先行先导。从国际竞争坐标看,我国教育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我们面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教育强国是国际比较中的强国,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实现国家现代化。从人民中心坐标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和人民赋予教育沉甸甸的时代使命,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立足于人民群众对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教育的新需求,任务要求更高、更硬、更紧迫。从高等教育看,聚焦于五大新任务,这些任务个个都体现了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征,个个都有刚性、规定性、施工性要求。准确把握好这些新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落实新任务。一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是素质教育聚焦于“发展”,使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三是教育公平聚焦于“推进”,科学配置资源,着力补齐短板,完善制度设计,切实保障全体受教育者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过程公平。四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于“加快”,大力推动一批高校和学科进入国际前列,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五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聚焦于“实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统筹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特色高校质量文化,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成好这些任务,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又一次实现“质”的飞跃。
使命明确,任务清晰,蓝图绘就,吹响了新征程的冲锋号。按照十九大要求,按照部党组的部署,我们必须有新作为,举全战线之力,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打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攻坚战。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要求,抓好抓实标准、专业、课堂、教师这四个提升培养能力的关键要素。发布实施所有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以“国标”引领、规范、指导高校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发布实施加强高校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努力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努力造就潜心教书育人的“四有”教师队伍。
二是打赢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攻坚战。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三大工程,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制订工作方案,精准发力,推动这些中西部高校办学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建立完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开辟农村优秀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新渠道,实施这些学生入校后的“成才辅助”计划,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体系。
三是打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攻坚战。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扩大覆盖面、推向新高度,形成燎原之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劲的支持力量和活力源泉。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变轨超车”计划,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着力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创新教育形态、重塑教学流程,以教育信息化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国际上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变轨超车”。
四是打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突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深化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推进选拔机制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着力于保持方向定力、不断破解新问题;着力于瞄准“教—考—招”各个环节进行链条式整体改革,引导中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撬动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于逐步扩大改革省份,2020年实现高考综合改革全局意义上的实施落地。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发展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部委协同等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实现更多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在文、理、工、农、医、教各专业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引领基地,引领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效。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和文化,完善高校自评、院校评估、动态监测、专业认证、国际评估“五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激发高校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五是打赢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攻坚战。全面落实十九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围绕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向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新兴产业等输送高校毕业生。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优化大学生创业市场环境、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持,鼓励更多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实施好一系列高校毕业生赴农村、基层就业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成长成才。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引导更多优秀大学生投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需求,培养和推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以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全力以赴写好“奋进之笔”,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 吴道槐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开创性、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通篇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高尚的为民情怀,居安思危、勇于变革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永不僵化、不断创新的可贵理论品质,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政治品格,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从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意义,从而武装思想,推动工作。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壮丽前景,从而激发使命担当,全力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之中。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从而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充分肯定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的同时,深刻阐述了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深入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做好纪检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在中央纪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持续深化“三转”,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积极践行“四种形态”,推动教育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教育部机关司局、直属企事业单位和直属高校党组织及党员领导干部管党治党的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不断提升,防范廉政风险的机制制度进一步完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教育领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领域绝非净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教育部直属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尤为严重,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高校纪委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十分突出,涉及选人用人、基建、后勤、财务、校办企业、附属医院等方面违纪问题线索居高不下。教育部机关司局大多掌握一定权力,需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教育部直属企事业单位大多都有利用教育资源创收的行为,廉洁风险较大,加强管理与监督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恒心定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努力、更硬的措施、更实的作风,一刻不停歇地推动教育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以监督执纪的新成效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一是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纪检组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原原本本学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要把创新学习方式与确保取得学习效果结合起来;把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重点学习全面从严治党相关部署要求结合起来;把联系实际做好纪检工作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在抓好驻部纪检组学习的同时,适时组织直属高校纪委书记集中学习交流。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形势。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深入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司局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找准教育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特点,理清“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对一些共性的、需要从制度层面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和改进的意见建议,努力推动源头治理。
三是围绕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深化监督执纪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要求,把教育系统遵守政治纪律,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作为监督重点,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要围绕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司局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存在的违反组织纪律、八项规定精神、廉洁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问题隐患,盯住“关键少数”,开展监督执纪,进一步巩固拓展正风肃纪成果。要合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四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谋划好下一步工作。根据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和即将出台的国家监察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高校纪检体制改革进程,加强对纪检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等调整变化的研究,提前谋划好明年的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廉制度,不断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协助部党组不断拧紧全面从严治党的螺丝。
五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纪检组自身建设。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部署,结合部党组安排,在组内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善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组内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锤炼,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管理监督,用更严的纪律要求来约束干部行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组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是要有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一、适应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需要,加强教材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这对新时代加强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一是从党中央重视看待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材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紧抓实抓好。加强教材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和理性认同,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植入红色基因,树立理想信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二是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看待教材。重视文化传承,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教材要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系统性、丰富性,让学生从小植根中华民族精神沃土、打好中国底色。三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看待教材。随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强烈,对教材寄予厚望,希望凸显主流价值观、提供正能量,为孩子们搭配好精神食粮,促进健康成长成才。四是从教育发展阶段看待教材。我国教育已处在新的历史阶段,过去主要是抓硬件、推普及,现在转向了提高质量、发展内涵。面对我国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迫切需要国家加强教材建设,以更好地支撑各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要重点抓好三大工程。一要抓好教材管理基础建设工程。完善教材建设工作体系,加快构建起决策、执行、咨询、研究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把组织框架搭建好。颁布实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五年规划,把未来教材建设蓝图绘制好。加快研制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材的管理办法,细化教材编、审、用管理制度,把“四梁八柱”立牢固。二要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工程。重点编好国家统编教材,集中力量完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攻坚,将党的十九大新精神和对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落实到教材中。修改完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和“马工程”重点教材,及时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梳理完善不同学段德育目标,实现大中小学德育教材纵向有序衔接。三要抓好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推进工程。按照中央关于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使用3年全覆盖的要求,稳妥推进教材统一使用,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和解读,发挥好教材育人实效。大力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工作,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教材使用督促检查工作机制,使教材用起来、用得好。
二、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加大经费投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接受更好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教育部分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首先要有优先投入,只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和资源保障,才有可能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下一步,要着力构建起一个与“优先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体系,关键是要构建起确保4%的制度,在制度化上下功夫,让实现4%成为常态化,解决每年都在担心、每年都在争取的被动状况。一是要用“落实责任”保4%。要督促各级政府把教育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落实投入责任,切实做到“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教育经费存量只增不减。二是要用“服务国家战略”保4%。要着眼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教育优势,主动做好服务,争取更多的教育投入增量。三是要用“健全标准”保4%。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保障投入水平的稳定、规范。四是要用“完善治理”保4%。4%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庄严承诺,需要全社会监督来实现。要通过人大检查、政协监督、社会公告等形式,向全社会晒账本,共同督促落实4%。五是要用“发挥效益”保4%。要着力把教育经费用好、管好。在使用上,要优先补短板、强弱项,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在管理上,要确保科学规范严格,发挥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用实践证明教育经费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高效的。
三、努力实现弱有所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弱有所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扶弱、助困、促公平,这是新时代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把资助作为解决贫困学生上学的教育问题,更是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高度来考虑和部署。
下一步学生资助工作重点要在“健全”上下功夫。一是在学段上健全。要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二是在政策上健全。要紧密结合教育扶贫攻坚等政策措施,系统梳理资助死角,弥补现行资助政策覆盖的一些缺口。比如: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下一步要研究如何将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纳入资助范围。三是在执行上健全。要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做到精准资助,清理解决资助政策实施中缩水变形、执行走样等问题。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发挥更大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
四、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推进教育出版传媒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是全国重要的教育出版企业,要有阵地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展现新时代中国教育新面貌,讲好中国教育新故事。
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打造教材编辑出版的优秀品牌。集中力量编好、出版好大中小学教材,特别是把编辑出版国家统编教材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完成好,努力打造精品。二要打造教学资源开发中心。要有新视角、新思维,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新兴数字化教材的开发相结合,将教材出版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优质资源平台,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需要。三要打造中国教育思想传播的平台。把深入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作为重要任务,本着“广泛聚集、迅速转化、持续推送”的思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的成就和智慧,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6日 党的十九大举国欢庆,举世瞩目。这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时代、顺应民心,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思想新境界、时代新使命、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论断、发展新方略、党建新要求、领导新集体,大会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倾注的是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凝聚的是全党的智慧力量,鼓舞的是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支撑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等重要文献,我感受深切的有四点:一是牢记了使命,确立了指南。大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提振了信心,坚定了决心。大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大会充分肯定了过去5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成绩,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极大地振奋鼓舞了教育系统的士气人心,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决心。三是明确了方位,确定了坐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期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教育工作带来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是把握了根本,凝聚了力量。大会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大会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党的建设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必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认真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书写“奋进之笔”,力争拿出“得意之作”。根据教育部党组的总体安排,相关领域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覆盖抓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培训。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所作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作为第一课,教育部直属系统九期培训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已在第一时间陆续开班,同时在教育系统推动“上率下”全员学习、“百千万”宣讲对谈、“部省校”专题培训、“短实新”集中宣传,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学习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教育干部培训、辅导员示范培训、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培训等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培训,都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点和主要内容。组织好千名高校辅导员“线下巡讲、线上巡礼”活动,打造好1万个思政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部属媒体要安排好集中宣传,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借助新媒体技术,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宣传解读,报道好教育系统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努力形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浓厚氛围。
二是全系统抓深理论武装和研究阐释。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优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组织力量编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摘编》,编辑出版《习近平教育思想》。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攻关课题。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举办中国大学智库论坛。设立高校主题出版项目,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研究方向,建强研究团队,加强学理阐释和准确解读。组织力量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义》,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公共课程。分类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辅导读本》,出版一批形式多样的普及读物。
三是全过程抓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和有关文件精神,启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构建十大质量提升体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坚决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课堂、讲座、论坛、媒体等阵地管理。
四是全方位抓严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谋划做好2018年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工作,认真筹备开好高校党建会、民办高校党建推进会等专题会议,研究制订高校党委工作有关文件并指导督促抓好落实工作。实施高校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指导督促有关高校完成好巡视重点整改、持续整改。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前谋划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直属机关“党建工作质量年”为总抓手,以体制机制、落实责任、有效监督、责任追究为着力点,在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解决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加强直属机关党建工作,推动直属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